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
由中科云图研发的院士地理空间无人机自驾系统项目正式投产(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全方位对接,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五年来,广东在体系建设、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显著提升。
科技成果进入生产车间
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的过程中,一大批产业转化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在广东各地涌现,成为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进入生产车间的重要力量。
建设技术育成孵化体系
以科研人员开办企业为例,创业第一桶金从何而来?科学家不懂经营、经营者不懂技术的难题怎么解决?收益如何分配?
作为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的国家试点单位,广东省科学院自2015年新组建以来,一直在尝试破题。“在近年来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育成孵化体系。”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廖兵说。
在这一体系中,“利益捆绑、利益共享”是一个关键原则。例如,省科学院探索给科研人员提前赋权,科研人员从成果转让收入中可提取的比例不低于70%、上不封顶,远高于国家不低于50%的规定;在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由不同专业人员负责,通过创设“科研团队控股+技术经理(经纪)人持股、跟投”等股权激励模式,激活了技术经理(经纪)人主观能动性,保障了科学家安心做科研,实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该体系的支撑下,近6年省科学院已孵化以中科云图为代表的高技术企业120家,技术服务企业3.8万家(次)/年,“四技”(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达37.9亿元。
创新主体“双向奔赴”
广东是产业大省、制造业大省,近年来通过顺畅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内,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双向奔赴”,大胆探索。
在佛山,2019年4月,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与广东仕诚塑料机械有限公司共建“企业工作站”,双方紧密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有了企业工作站,再遇到客户提出的技术需求、科研难点,企业负责人坦言“心里有底了”。
去年,省科技厅还牵头举办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通过“难题招贤+揭榜比拼”的创新机制,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全年共挖掘企业技术创新需求893项,联动100多家科研院所,促成意向合作签约83项,意向合作金额达2.57亿元。
一组数据表明,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显著提升:2021年,全省全年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2961项,预计合同成交额约4290亿元,增幅继续超20%,其中技术交易额约3240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二。
聚焦产业升级技术需求
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
4月22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共有149家机构入选,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佛山产研院”)上榜。作为广东省科学院建立的首个地方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不足4年便入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把科研团队的利益通过商业模式设计,与市场、研究所和佛山产研院的发展结合到一起,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佛山产研院的重要经验。
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的佛山产研院运营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截至2021年已累计进驻60余家科技型企业。
“围绕佛山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技术需求,整合省科学院及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我们主要聚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健康四大产业领域,全力推进高新科技成果在佛山转移转化。”佛山产研院院长肖仁俊说。
以智能制造为例,针对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佛山产研院集中转化了一批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数字化制造、装备可靠性等相关领域项目,扶持资金规模2000万元。
去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创办的中科云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云图”)新一代5G网联无人机系统智能制造中心在佛山举行开工仪式。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周成虎顺畅的创业路离不开佛山产研院的支撑。
2019年10月,以周成虎为法人代表的“佛山市中科云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落地佛山。作为重点孵化与投资项目之一,佛山产研院协助项目团队进行股权架构设计、遴选生产场地、公司日常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周成虎与项目团队主要精力集中在原创技术和基础研究。通过佛山产研院与项目团队分工合作,项目场地建设及业务拓展稳步推进。
“研发机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的结合非常重要。”在周成虎看来,佛山产研院推动了两者的结合。
肖仁俊表示,通过合理的股权设计理念,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佛山产研院还将继续探索研发与孵化并举、金融与产业融合的新途径。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