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湾区资讯>湾区要闻

当家力量:世界级 都市圈“制造”未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9日来源:南方日报

刚过去的2023年,全国各地都把制造业摆在了“C位”。

大江南北,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京津冀到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无不在加码发力制造业:

去年1月,浙江出台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稳定在1/3左右,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去年5月,上海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5%以上。

去年6月,广东公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

江苏、山东、天津、重庆、湖北等地也动作频频,不约而同打响了制造业保卫战、突围战。

作为全球制造业高地,珠三角更是冲在前面。就在本月4日,佛山宣布2023年度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佛山也成为全国第二个、广东首个“工业3万亿”地级市。不单是佛山,在中国工业十强城市中珠三角就占了四席。但珠三角并没有满足于此——各地都推出政策举措,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2023年底,无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广东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到制造业、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可以预见,这也将是珠三角2024年的关键词。

世界级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必须拥有当家力量,而制造业正是珠三角的最强支撑,将为“再造一个新广东”增添硬实力。

最近,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都瞄准全球影响力,并把制造业作为高频词。广州都市圈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深圳都市圈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这样的雄心,也印证了珠三角未来将为世界产业版图贡献更大拼图。

重估制造业

回眸2023年,是各城市重估制造业价值并果断采取行动的一年。

南京出台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稳定在30%以上。

成都公布现代都市工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都市工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以上。

济南出台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四大主导支柱产业规模总量达到2万亿元。

珠三角各地也是很拼。

广州发力“高质量用地”。

深圳加速“工业上楼”。

佛山力推佛北战新产业园和“双十园区”。

惠州大举建设“3+7”工业园区。

珠海打造“5.0产业新空间”。

中山攻坚“工改”……

与这种火热形成对比的是,过去国内有些地方对制造业存在认识误区,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更热衷发展服务业,甚至推动制造业外迁和“退二进三”。

如今,无论是超大、特大城市,还是省会城市、中小城市,都在重仓制造业。

在这背后,有三大因素很关键。

第一,中美经贸摩擦、欧美推动“再工业化”以及东南亚制造业兴起,更加凸显了我国稳住制造业的紧迫性。

近年来,“脱钩断链”风险对我国产业形成威胁。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从原来的“去工业化”转变为“再工业化”,推动制造业回流,加上国内外不少企业向东南亚、南亚等地转移和布局,也形成一定的挑战。在新的外部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做强做优制造业、巩固实体经济,成为各地党委、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二,此前三年新冠疫情对各地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更加凸显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性。

疫情发生后,快速生产口罩、测温仪以及各类医疗设备,让大家更加认识到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对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运转有多重要,也让很多地方清醒地感知到产业链、供应链脆弱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只有工业稳,经济才更稳。只有提升产业韧性,才能促进链条稳定安全。

第三,从全国及各地普遍现象来看,前些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更加凸显了守护制造业的必要性。

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多年持续下滑趋势,从2011年的32.06%降至2022年的27.7%。很多地方也是如此。比如,广东制造业占比直到2021年才止住过去十年过快下降趋势。而回看欧美主要国家的历程就会发现,它们基本上都是在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之后才出现制造业占比明显下降现象。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就曾多次呼吁,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早过快下降,需要从认识上、措施上继续加以纠正。

随着各地更加重视制造业,如今改变正在发生。

以广州为例,随着工业回城、重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比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实现回升。

展望2024年,新型工业化大潮澎湃,让制造业强起来、优起来,将成为各地发展强音。只有主动顺应这个浪潮,赶在前面,才可能勇立潮头、破浪前行。

湾区挑大梁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而制造业又是工业的核心。

回顾世界发展史,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通往强国之路上都曾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带来增长动力。反观那些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往往表现为制造业萎缩、产业空心化。

放眼全球,制造业在湾区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东京湾区就属于典型的工业型湾区,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基地。而美国旧金山湾区也从制造业起家,最终转型为专注科技与创新产业。

拼制造业,拼的是经济,赢的是未来。

从全国来看,制造业发达的地方,经济也很发达。

南方城市智库梳理发现,如果以全部工业增加值排名,2022年中国工业十强城市分别为:深圳(11357.09亿元)、上海(10794.54亿元)、苏州(10595.6亿元)、重庆(8275.99亿元)、广州(6946.7亿元)、佛山(6741.9亿元)、宁波(6681.7亿元)、无锡(6472.95亿元)、东莞(6251.51亿元)、泉州(6182.83亿元)。其中,广东“霸榜”,不仅一省独占4席,而且还拿下第一的宝座。

如果以2023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营收来看,中国工业十强城市中珠三角同样占据4席。

最近,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榜单公布,广东有21个区入选,全部来自珠三角,数量与江苏并列全国第一。更能体现领跑优势的是,珠三角包揽了工业百强区前6名。

珠三角的制造业功夫为何“能打”?毗邻港澳,开放度高,工业起步早,是重要前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非常关键。

——珠三角制造业之强,在于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九市产业各具特色,协同发展。在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珠三角占了7个,其中有4个为跨市共建,包括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佛莞泛家居集群。

——珠三角制造业之强,在于门类齐全、规模庞大。

在列入全国统计的41个大类工业行业中,广东拥有40个,销售产值居全国前三的行业有25个,尤以珠三角最突出。南方城市智库梳理发现,2022年珠三角9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5.67万亿元,占广东省的86.62%,是上海的近4倍、浙江的1.5倍。正如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路乾所说,珠三角的产业规模大、链条配套齐全、集聚度高,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仅在全国有举足轻重作用,也降低了全球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

——珠三角制造业之强,在于各地工业占比高、底色足。

2022年,珠三角有8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全国(33.19%)。而在27个重点城市(含工业十强城市、长三角和京津冀部分城市)中,有5市比重超过50%,包括东莞(55.82%)、佛山(53.09%)、泉州(51.09%)、唐山(50.56%)、惠州(50.32%)。这种极典型的工业城市,在全国并不多见,珠三角不仅占了3个,还包揽前两名。即便是寸土寸金的深圳,工业增加值占比也达35.07%,高于天津(33.12%)、南京(30.40%)、重庆(28.41%)、上海(24.17%)等城市。

挑起中国制造的大梁,大湾区重任在肩,有底气,也有潜力。

广东布局建设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有5个在珠三角,位于珠海、佛山、中山、江门、肇庆。开拓新的工业增量,它们被寄予厚望。

目前,珠三角制造业也面临“区强县弱”局面,只有1个县入选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远低于长三角。

如何激活潜力板?在路乾看来,可通过发展超大特大城市带动周边县城发展,并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推动城市升级、城乡融合、产业集聚,提升珠三角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竞技新战场

大招商、抢项目、引产业……2023年,全国各地都很“卷”。

2024年,制造业资源争夺战不可能停息,只会加剧。

但更为激烈的战场,还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际上,过去一年珠三角城市已有这样的共识与行动:像保护耕地一样呵护先进制造业。

2023年1月,惠州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出23条具体措施,计划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3年2月,东莞出台市政府“一号文”,力争到2025年底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低于50%,推动新能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率先突破千亿元规模。

2023年3月,佛山出台“制造业当家30条”,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医药健康、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计划到2026年形成10个左右新兴领域的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这些动作虽有所差异,但目标相同,都希望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激发新质生产力。

从广东的实际来看,新兴产业也是贯穿2023年的亮点。1—11月,全省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产品产量分别增长85.3%、21.8%、17.4%。

展望2024年,珠三角继续做好制造业大文章,要更加聚焦两个“新”和一个“高”。

其一是新型工业化。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9月召开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11月召开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大会,也为珠三角提供了指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就必须系统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提高制造的“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

其二是新质生产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被点名的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正在成为深圳、广州等地布局的热点。而从广东培育壮大千亿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的路径来看,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及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也将是重点。快人一步,制胜新赛道,珠三角才能“质”胜未来。

其三是高质量发展。

发展有规模,更关键的是要高质量。对于2024年的工作,广东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省委、省政府此前也明确,对标世界一流谋划珠三角地区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深度融合。对珠三角来说,这是使命,也是方向。只有突出高端化、高质量,补原始创新之短,扬成果转化之长,才能让珠三角产业韧性更足、竞争力更强。

这是一条很长且艰难的道路,但珠三角义无反顾,整装再出发。

因为,这是制造强国的呼唤,也是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需要。

■延伸

“人才强国”的珠三角实践

颜宁来了,颜宁当选院士了……

过去一年,年轻且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成为深圳的一张城市名片,引发各界关注。这也成为优秀科学家与珠三角双向奔赴的最生动注脚。

放眼珠三角,除了制造业这一招牌,人口、人才也是支撑发展的当家力量。随着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珠三角人才更多了,人气更旺了,越来越多人在这里创新创业、安居乐业。

大产业背后的“人才经”

近日,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25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在广州举办,向世界发出“海交知己,广聚英才”的英雄帖,吸引更多人才来到珠三角。同时,还将借力广州产投集团500亿元创新投资母基金和100亿元人才与科技成果转化直投基金,为湾区引才引智、助人才创业创新。

面向全球引才,珠三角拥有庞大的产业集群、高能级创新平台,还有各类扶持政策和广阔的发展天地。

九市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全面实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获批,杰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等6类内地人才可申办往来港澳人才签注……

在2023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中,珠三角有7个城市(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排在前35名,彰显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

广州是人才重要集聚地,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排名首度位列前三。以南沙为例,2023年5月出台《广州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集聚人才九条措施》,实施尖端人才领航行动、高端人才倍增行动、青年人才托举行动等九大行动,对高层次人才项目团队创新创业最高奖补1亿元。

深圳加快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2023年先后举办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等活动,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目前,深圳各类人才总量已超679万人、高层次人才2.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过20万人。

佛山围绕近年来政策、平台、服务、环境等要素,掀起一场人才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佛山人才资源总量超240万人,累计引进全职院士3人、省创新创业团队11个、市科技创新团队229个、各类领军人才超400名。

通过系列举措,珠三角推动产业与人才互促共长。“人才强国”的珠三角实践显现活力与张力。

“抢人大战”与新型城镇化

这几年,全国各地人才争抢激烈,珠三角也不例外。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呈现出一种新趋势,“抢”的对象不单是高端人才,还有人口,从“人才争夺”转向“人口争夺”。

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珠三角众多城市出现常住人口下降。尽管这是特殊时期的短暂现象,但让各地更加警醒。

于是,2023年,多地探索通过放宽落户限制、降低学历门槛等方式,来吸引更多技能人才以及产业工人,试图破解用工难题,并加速新型城镇化。

2023年7月,《广州市差别化入户市外迁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拟面向28岁以下的全日制大专学历人才放宽落户政策,范围包括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和增城。分析认为,这一举措,旨在吸引更多年轻的工匠型人才到新区郊区工作生活,并满足广州发展制造业所需的大量技能型青年人才。

同月,《珠海市“产业新工匠”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进一步放宽技能人才入户条件,职业院校毕业生或持有初级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的,可办理人才引进。

2023年8月,《东莞市优秀产业工人入户实施试行办法》正式开始实施。为鼓励和支持更多工人扎根东莞发展,对优秀产业工人入户东莞无学历要求。优秀产业工人入户以自愿申请、严格审核为原则,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各集中受理一次。

各地动作频频,不仅希望缓解制造业的劳动力支撑不足问题,也努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特别是随着《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2023年发布,珠三角各地把“百千万工程”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等结合起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2023年10月,住建部发布《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东莞市城区人口达到1082.44万,晋级为全国10个超大城市之一。而在此之前,东莞出台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人居环境、公共服务显著提升,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力争形成4个千亿镇、8个500亿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最近出台的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也都不约而同提到了新型城镇化。2024年,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一样,势必将成为贯穿珠三角全年的重要关键词。

■人才之城样本

深圳

“95后”人才吸引力全国第一如何炼成

“95后”的人才最喜欢去哪座城市?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深圳。

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发布的报告显示,深圳跃居2023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榜首。

深圳为什么受年轻人才青睐?

从政策支撑来看,深圳注重构建人才友好型城市环境。2023年11月,深圳再推30条人才新政。而2016年以来,深圳陆续出台实施“81条”人才新政、“十大人才工程”等,并在2017年成为全国首个人才立法的城市,确定每年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深圳还制定实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资助、人才安居、鹏城杰出人才奖、鹏城优才卡等系列配套措施。

从事业引才来看,深圳积极打造聚才高水平事业平台。作为创新之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国工业第一城”,通过做大做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建设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为人才提供广阔舞台。特别是年轻人才创新创业热情高,深圳也成为年轻人的追梦之地、圆梦之城。

从人口变化来看,随着产业发展,深圳这些年常住人口大幅增长。截至2022年末,深圳全市常住人口达1766.18万,比2018年末增加460多万。2010—2020年,深圳十年共增加常住人口超过713万,增长68.46%。人口大量流入,为深圳人才增加提供了支撑。

■制造之城样本

佛山

广东唯一所有区均入选工业百强区的城市

最近,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榜单揭晓,佛山5区全部上榜,且都跻身前50名。佛山也成为广东省唯一所有区都上榜工业百强区的城市。

凭什么脱颖而出?强大的制造业支撑是关键。以排在工业百强区第6名的南海区为例,拥有制造业企业约4.9万家,规上工业企业4300多家,已经形成2个超千亿产业集群、14个超200亿产业集群。

特别是近年来,佛山一边以“数改智转”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一边以“招育并举”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佛山不仅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制造业转型发展基金,还大力推广“数字贷”。近3年,佛山招商引资突破1万亿元,加快产业高端化、年轻化,正朝着到2026年形成十个左右新兴领域千亿集群的目标迈进。

在这背后,佛山还重构产业空间,把工业用地规模由350平方公里调整为450平方公里,并举全市之力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和“双十园区”。

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产业发展。2023年1—11月,佛山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688.33亿元,增长6.5%;工业投资增长32.2%。

发达的镇域经济,是佛山5区均上榜工业百强区的另一“秘诀”。全国4个GDP千亿镇,就有2个在佛山,而且佛山还有7个镇街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并有多地正在冲刺“千亿镇街”。

2023年珠三角

制造业发展大事记

1月28日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奏响广东奋进新征程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强音。大会分别围绕狠抓重点项目重大平台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等主题展开分组讨论。

1月29日

深圳对外透露,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5万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首次成为全国工业“双第一”城市。

2月1日

东莞公布《关于坚持以制造业当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力争到2025年底产值超千亿元制造产业集群不少于7个。

3月10日

佛山发布《关于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的行动方案》,提出到2026年发展形成10个左右新兴领域的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3月28日

江门出台《关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0%,培育形成5个产值超1000亿元的战略性产业集群。

4月4日

《珠海经济特区工业用地控制线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发布,进一步规范和细化珠海工业用地控制线的划定、调整、实施及监督等工作,保障工业发展空间。

5月19日

总投资约521亿元的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开工,建设世界级的乙烯裂解装置。

6月1日

广东公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提出对标世界一流谋划珠三角地区产业高端化发展。

7月31日

肇庆召开制造业项目建设“大会战”动员大会,并公布相关工作方案,举全市之力推动制造业招商项目落地见效。

8月8日

广州印发《关于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7年全市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1000亿元以上。

9月28日

佛北战新产业园15个重点项目动工投产,总投资额达133.1亿元。这是佛山实施北向战略取得的又一进展。

10月20日

2023年全国千强镇榜单公布,珠三角104个镇上榜,印证了珠三角制造业和镇域经济的高度发达。

11月24日

赛迪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公布,珠三角九市均榜上有名。

11月27日

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到2025年深圳将打造形成4个万亿元级、4个五千亿元级、一批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12月7日

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榜单揭晓,珠三角21个区上榜,且包揽前6名。

12月20日

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公布,均瞄准全球影响力,并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重点。

12月25日

《中山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公布,提出到2026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左右。